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帮助中心 | 关于我们
欢迎来到青海技术市场,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服务动态 >  首届中国创新挑战赛总结

首届中国创新挑战赛总结

信息来源:中国创新挑战赛    发布日期:2017-04-12    浏览量:412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文件精神,探索以需求引导创新、促进成果转化的新机制,科技部联合有关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开展了2016年首届中国创新挑战赛。根据“扎实起步,先易后难,效果检验,逐步推开”的原则,结合地方工作基础、保障条件和承办积极性等因素,首届中国创新挑战赛在北京市、湖南省、宁波市、西安市、安康市、成都国家高新区和绵阳国家高新区七个有代表性的区域开展试点工作。

  一、总体情况

  2016年上半年,火炬中心开展了挑战赛的前期调研与宣传工作,并组织各地对企业技术创新需求进行摸查跟踪。2016年10月,科技部正式发文,首届中国创新挑战赛拉开帷幕。赛事突出“需求导向、广泛参与、企业主体、政府服务”的原则,流程分为需求的征集与分析、解决方案的征集与筛选、供需对接及后续奖励支持等环节。

  为保证赛事规范运行,我们在试点工作中结合实际情况制订了《注册信息表》《承诺书(保密协议)》《企业需求调查表》《需求公告》《解决方案评价表》等系列标准格式,同时也推出了《中国创新挑战赛声明》《现场比拼标准流程》《竞争对接标准流程》等建议规范,还着重探讨研究了《专项查新》《专项知识产权检索》《科技成果信息登记》《科技服务合同(样表)》《意向合作协议(样表)》《精准对接项目统计跟踪表》等建议格式,并以此为基础开发建设了中国创新挑战赛官网平台。标准规范和网站平台的推出对试点地区赛事规范、高效运行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

  首届中国创新挑战赛共征集真实、有效的企业技术创新需求1060项,经过分析与专家咨询,初步解决需求623项。其余需求经进一步完善与深入分析,共计整理出273项,通过中国创新挑战赛官网平台及科技日报等媒体进行了统一发布。来自全国各地的挑战者响应热烈,有444个挑战团队针对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提交了技术解决方案,并与需求企业进行了针对性接洽联系。进入现场挑战和竞争对接环节,99项企业技术创新需求通过“悬赏”和“比拼”找到了最佳解决方案和最合适的技术团队,签订意向合作协议金额达12567万元。

  二、取得成效

  中国创新挑战赛是针对具体技术创新需求,通过“揭榜比拼”方式,面向社会公开征集解决方案的创新众包服务活动。通过各地举办创新挑战赛,探索了市场导向、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模式,在解决本地企业技术创新难题的同时,促进了产学研深度合作,实现了科技成果与有效需求直接对接,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

  (一)解决了一批技术创新需求,促进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中国创新挑战赛广泛发布需求和难题,面向全社会公开悬赏解决方案,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企业研发难、门路窄的困难。众多企业纷纷表示,能够让全国各地高水平专家主动跑来,根据企业的需求开展面对面交流洽谈,让企业走出了原本逐一上门请教,甚至求教无门的困境。通过参加挑战赛,大部分企业寻找到了技术合作方,有些企业甚至还与多个技术团队签订了意向合作协议。如宁波“河道水质提升除磷技术开发”需求,收到来自全国各地9个团队提出的解决方案,最终与来自上海理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和宁波大学的三个挑战团队分别签订了合作协议,意向合作金额达420万元。一些需求暂时未能得到解决的企业表示,通过挑战赛与多位专家建立了联系,为将来的产学研合作打下了基础。

  中国创新挑战赛通过对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的分析、挖掘与展示,使得大量技术持有者能够找准市场诉求,摸清研发方向,及时调整研发思路,提高研发效率,最终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如西南石油大学是我国油气勘探、开采、冶炼、运输领域的重点高等院校,储备了大量的技术人才和技术成果,尤其是“基于有编码器的超低转速、超大扭矩永磁同步电机驱动控制器”研发工作取得了实质进展,但该项目一直停留在实验室里。通过参加中国创新挑战赛,该校的专家团队和绵阳赛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形成了实质合作并签订了正式的合作协议,大大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中南大学电机工程学院团队表示:“我们一直专注于技术研发,如何产业化并不是强项,一直希望通过这样的大赛完成技术的供需对接。”

  (二)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开展技术需求挖掘和对接,解决了产业发展共性关键技术难题,助推了区域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要求政府抓住关键点,打通关节点,转变职能,强化服务。在这个关键时期,中国创新挑战赛切入了地方政府工作抓手不足的痛点,协助地方以需求为核心调动、集聚并整合各类资源,提升了地方政府创新服务能力。

  试点地区围绕主导产业开展需求挖掘,同时梳理了本地产业发展情况,在凝练和解决本地产业发展共性难题和产业关键技术创新需求的同时,提升本地特色产业品牌影响力。如富硒产业作为安康构建循环产业体系的战略性产业,连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是支撑安康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安康市以富硒产业为核心,对企业技术创新需求进行了征集、梳理、挖掘和分析,公开发布73项需求。通过挑战赛最终签订意向合作协议58项,涉及合同金额5220万元。安康市科技局与富硒产业研究院共同提出了2个区域性产业共性技术需求,也通过挑战赛得以解决。通过挑战赛,安康市政府不但摸清了本地富硒产业关键技术和企业技术创新需求,还从政府角度明确了主导产业引导和发展方向,为安康富硒产业技术创新探索了新路径。

  (三)汇集了一批专业科技服务机构,提升了专业机构的服务能力,保障了赛事高效运行

  挑战赛的工作重点在于需求的征集分析与推送对接。这些工作体量大、专业性强,不但需要行业专家参与,更需要调动专业服务机构的积极性,多方合力共谋。通过首届挑战赛,各试点地区初步建立起了多方参与,开放共享,有效对接的公共服务平台。各地采取委托任务招标和专项工作补贴等方式吸引大量的科技服务机构参与到相关工作中,部分试点地区还充分调动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大力推动社会化服务,在赛事组织和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北京市发动首都创新大联盟、众创空间联盟和京津冀技术转移协同创新联盟的300多家成员单位参与赛事组织工作,其中33家科技服务机构在提供针对性需求挖掘和行之有效的技术对接服务的同时,与需求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宁波市通过各种渠道,吸引了包括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114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博士科技、宁波点通智库等技术转移机构广泛参与其中,为企业技术需求寻找各行各业的技术团队,实现公告技术需求的百分百回应。西安的“预涂板缝焊涂层处理技术开发”需求由企业提出,却是金属包装行业的共性技术瓶颈问题。在赛事组织过程中,中国包装联合会钢桶专业委员会积极帮助开展准确、快速的解决方案征集与对接,并组织行业专家对解决方案进行初步甄别和基本评价,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挑战赛探索形成的“科研悬赏+研发众包”组织模式,有效推动了地方科技计划资助方式的改革

  各国政府利用“悬赏”“众包”引导新技术研发历史已久。政府资助科研众包使得创新资助政策由供给端向需求端转变,使科技成果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实现了国家导向与自由探索之间的协调统一,能极大地促进科技创新。挑战赛利用和推广科研悬赏+研发众包的组织模式,帮助地方摸索了一条科技计划改革的新路。

  如湖南省以首届中国创新挑战赛为契机,发扬先行先试的创新精神,探索建立以解决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科技计划立项新模式,设立创新挑战赛技术签约项目资助专项资金,采取先立项后补助的方式,支持赛事对接成功的研发合作,引导企业主动提出技术创新需求,引导科技人员踊跃挑战。绵阳高新区提出:通过专家论证认可的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一旦形成实质的技术合作,可直接进入绵阳高新区、绵阳市科技计划项目储备库择机立项支持,并优先推荐给国家和地方各级各类科技计划。西安市将参赛项目优先纳入科技计划、对参赛企业给予各类经费支持、奖励等。

  三、经验体会

  通过举办首届中国创新挑战赛,我们“试通”了赛事组织运行各个关键环节,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同时,积极探索新模式新方式,也有一些宝贵经验和深刻体会。

  (一)以需求为核心实现技术供需对接,受到参赛各方欢迎

  首届中国创新挑战赛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试点工作一启动,各类咨询纷至沓来。在需求挖掘过程中,大量企业在了解了企业商业秘密保护、悬赏机制和后续计划项目支持等方面的内容后,积极踊跃报名参加。绵阳一家企业很明确地说,参加的目的就是利用国家的公共平台组织研发,迅速占领某个行业细分市场。成都有一定规模的研发型企业,希望利用这种悬赏众包研发的模式,缩短研发周期,实现产业共性技术突破,实现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高端定位。甚至有几家军工企业极力呼吁开展“军民融合”专项的挑战赛事。对于挑战需求的比赛方式,技术持有者更是欢欣鼓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王泉教授表示:“我们急需转变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刻板印象,创新挑战赛的形式别出心裁,以需求为导向来对接成果,是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的希望所在”。

  (二)需求是创新的最大动力

  在需求征集和挖掘中,我们了解到大量的企业在发展中遇到了瓶颈问题,集中表现在新品研发、产品升级换代、节能环保、成本控制等方面,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数量巨大。同时,解决产业共性技术需求以及核心关键技术需求,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占据行业优势地位的重要基础。旺盛的技术创新需求,成为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加大创新力度的最大动力。另外,公共服务需求是推动政府转型新动力,解决区域性的产业优化布局与转型升级、经济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等共性需求,是各级政府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拉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

  (三)充分发挥中介服务的作用,才能实现需求的深入分析挖掘和精准对接

  开展挑战赛,征集和发现需求只是第一步,对需求进行甄别、诊断并最终找到技术创新的真正痛点才是目标。各试点地区利用传统媒体、互联网等手段调动企业积极发现自身创新需求,通过筛选分类、智库查新、评审专家审核甄别等手段进行需求分析,为中国创新挑战赛的成功举办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

  需求公开发布后,应利用点面结合的方式征集解决方案,精准对接提高效率。企业技术创新需求除了通过传统媒体与网络面向全国广泛发布以外,还根据需求特点定向发布给了潜在的技术持有群体,如相关领域知名研究院所、企业等。部分试点地区还尝试由需求方提出潜在挑战者,由大赛组委会牵线搭桥实现技术的供需对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解决方案征集和对接效率。

  (四)统一的赛事平台,规范的流程标准与地方具体情况结合,是赛事顺利进行的保障

  中国创新挑战赛构建了基于互联网络的公共服务平台,率先实践需求引导科技研发的“互联网+”悬赏众包创新模式,将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产业需求、公共服务需求等向社会大众征集解决方案的同时,推出了一系列工作标准和流程规范。

  在统一的平台与标准框架下,各试点地区还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措施与政策。如绵阳高新区在赛事前期除纸媒、网媒外,还通过电视采访、交通广播等手段进行宣传,效果远超预期。安康市在挑战赛中引入公证环节,对赛事进行全程监督公证,确保了比赛的公平公正。另外各地都建立了投诉与纠纷处理机制,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四、几点建议

  通过一年的试点工作,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通过深入思考提出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标准和规范

  一是要强化企业主导作用,突出以需求为核心的悬赏众包模式,改进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让企业真正成为研发创新活动的主导者、组织者和受益者;二是完善赛事流程,建立公证机制和投诉处理机制,处理好保密和知识产权问题。

  (二)进一步完善挑战赛公共平台,集聚资源,提供社会化服务

  中国创新挑战赛已经构建了基于互联网络的公共服务平台,率先实践需求引导科技研发的“互联网+”悬赏众包创新模式,将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产业需求、公共服务需求等向社会大众征集解决方案,有力地支撑了相关赛事运行。但目前的平台,在提供全程、全方位服务方面尚有较大差距。应进一步聚集资源,采取开放平台,引入专业服务的方式,为参加挑战赛的众多企业和团队,提供宣传推介、政策咨询、法律援助、财务管理、技术人才、金融资本、知识产权和企业战略发展咨询等服务。

  (三)加大力度引导和培育专业科技服务机构,特别是提升需求挖掘、分析和精准对接能力

  部分试点地区反映,受时间等客观因素限制,首届中国创新挑战赛征集的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数量虽然达到了预期目标,但需求信息的质量、真实性与赛事要求尚有一定距离,在解决方案征集和筛选、精准对接环节,普遍出现难度大、效率低的现象。应在下届挑战赛工作中进一步提高专业科技服务机构的参与度,加强对服务机构的培育和扶持。加强需求挖掘和技术对接服务能力培训,力争通过挑战赛的运作培育一批需求代理、技术经营、技术中试和技术对接等专业化服务机构,形成围绕需求对接技术的服务链。建议出台奖励制度,鼓励科技服务机构积极参与到中国创新挑战赛全程组织工作中来。

  (四)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与资金投入

  试点中赛事涉及的工作经费和奖金均由地方承担,不少地方反映如果有国家层面的支持将更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建议将挑战赛纳入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对大赛评选出的优秀项目进行持续跟踪和支持,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落地转化;设立专项资金,目标一是补助承办单位赛事组织工作经费,二是用于赛事获奖的挑战者奖金,三是给予对接成功的技术创新需求专项资金补助。

  五、下一步工作思路

  2017年,我们将在首届试点工作基础上,充分总结经验,提升服务能力,扩大赛事范围,完善标准规范和网站平台,加强宣传培训,进一步推动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悬赏+众包模式下的广泛参与机制。一是扩大范围开展第二届中国创新挑战赛。由地方科技主管部门参照挑战赛标准流程和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各自选择在一定区域范围(全省,或城市和国家高新区)开展1-2场挑战赛。同时,探索以行业和产业关键技术需求为目标,与相关行业协会、行业联盟甚至大企业集团合作,举办跨区域挑战赛事。二是完善相关标准和规范,优化中国创新挑战赛运行平台,加强宣传和培训,保证赛事规范、高效运行。三是积极与地方沟通,总结地方科技计划与挑战赛优秀项目结合的具体经验做法,探讨下一步更大范围纳入地方科技计划支持的可行性。四是积极与相关部门协商,争取纳入技术创新引导专项,支持针对重大需求的挑战项目和地方赛事活动。

微信 电话 顶部 工作人员:0971-7612617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平台服务热线:

0971-6121697

工作日(8:30-18:00)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